本报记者 孔爱群 孙大卫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离不开数字化赋能。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数字化建设,提出“十四五”期间加强“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充分发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打造便捷高效、公平竞争、稳定透明的营商环境,为加快辽宁“数字蝶变”,抢抓新一轮发展主动权,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眼下,我省此项工作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9月27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省营商局(省大数据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就相关情况作了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统筹推进“数字辽宁”建设
数字辽宁,制度先行。
今年2月,省委、省政府在省营商局加挂了省大数据局牌子,将分散在各部门的大数据相关职能划转到省营商局统一管理,将营商环境、大数据、政务服务、信息化项目审批、建设和运维管理等各项职能归集到一起,由一个部门统筹推进。
6月,我省成立省直28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数字辽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政策制定、工作协调、监督检查和重大决策等各项工作,强化数字化发展协同推进。同时,从国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部门、知名企业中选聘53名在数字政府、数字经济等领域具有较深学术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组建了“数字辽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作为“外脑”,为“数字辽宁”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目前,在“数字辽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省营商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相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已形成既分工又合作,权责明晰、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共同推进“数字辽宁”建设发展。
搭建“1+N”规划制度体系
发布会上,省营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正在编制《数字辽宁发展规划(2.0版)》《辽宁省“十四五”数字政府发展规划》等系列专项规划。《辽宁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辽宁省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正履行审批程序。“1+N”的规划体系和制度体系正在形成,“数字辽宁”的总体框架、发展目标和改革路径进一步明确、规范。
今年,我省还制定了《数字辽宁2021年工作要点》,确定了四方面15项重点工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政府、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在数字基础设施领域,构建全省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在数字政府领域,完善基础支撑体系建设,加速政务数据融合、共享和应用,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进程,政务服务网上实办率达到70%左右,移动端高频事项办理率达到60%,省级服务器上云率达到70%以上。在数字社会领域,推进城市、教育、医疗、文旅、就业、养老、乡村服务等应用场景加快数字化转型。在数字经济领域,实现数字经济规模同比增长10%左右。
在明确“数字辽宁”建设各项任务目标、具体措施、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确保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落地实施的同时,今年,我省还将制定出台大数据领域15项专项标准,坚持“全省一盘棋”统筹布局,加快完善数字化发展地方标准,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初步确定491个重点项目
在“数字辽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下,我省各地区、各部门规划一批重点项目,坚持挂图作战,以项目化、清单化方式促落实。目前,初步确定重点推进项目491个。其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7个、数字政府建设项目36个、数字产业项目118个、产业数字化项目220个。
为夯实数字化发展“底座”,我省开展政务信息化建设普查,摸清全省工作底数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1+N”模式统筹推进全省政务数据中心建设。“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在沈阳落地,全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达到19个,全省上云企业已近7万户;强化数据整合共享应用,建立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组织各地区、各部门编制政务数据需求目录、供给目录,推进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汇聚融合和深度利用。目前,省、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已经归集各地区、各部门数据总量151.51亿条、总容量67.62TB。
此外,我省还强化数字社会建设,推进数字产业化。开展全省第一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首批拟支持5个市、8个县(市、区)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创建首批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举办首届“兴辽杯”5G应用场景大赛。加快行业数字化转型,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钢铁、石化、装备、农机等行业应用。
接下来,我省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辽宁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推进全省营商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推动“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