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明确提出要加强县级党校(行政学校)和基层党校建设,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县级党校(行政学校)固本强基、加快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东港市委党校(行政学校)认真学习贯彻《条例》和省委《若干措施》精神,立足基层,强化功能,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把握“三个关键”,增强工作内在动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委高度重视,把党委办党校(行政学校)、建党校(行政学校)、管党校(行政学校)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常抓不懈。《条例》出台后,市委书记主持召开常委会议,听取党校(行政学校)工作汇报,专题研究制约党校(行政学校)建设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市委将党校(行政学校)工作纳入全市党建工作总体部署和年度目标考核方案统筹谋划,建立了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定期听取意见建议,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市纪委监委派驻组还将学员学习情况纳入监察管理之中。完善了各级领导到党校(行政学校)讲党课、参加学员座谈制度。二是配强领导班子。市委着眼党校(行政学校)事业长远发展,选派政治过硬、业务能力强、组织信得过的干部充实领导层。明确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担任校长,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由同级正职担任,配齐具有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的两位副校长。同时定任务压担子,将全市由财政拨付经费的单位培训任务全部纳入党校(行政学校)范畴,明确提出创建一流县级党校(行政学校),打造干部教育品牌的目标要求。三是夯实办学保障。坚持把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和业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列支110余万元,水电费按照实际发生额拨付。推动党校(行政学校)标准化建设,市委市政府投资2600余万元,建设了5680平方米的新校舍,功能设施一应俱全。出资20余万元购置图书,开通了网上图书馆,保证办学活动顺利开展。
二、突出县域特点,打造教育培训红色阵地
一是突出精准培训,狠抓党的理论和党性教育。严格执行《条例》规定,紧扣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高质量完成各项干部教育培训任务。2018年以来,举办计划内外培训班122期,培训学员16500余人。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讲义、进课堂、进头脑的实践活动,聚焦东北东部区域带经济合作、沿海经济带和东港高质量发展。探索建立了适合基层干部教育的“1121”教学内容,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以党性教育为重点、着力解决学员实际工作中的难点热点两个问题,打造一堂情景互动党课,增强教学针对性实效性。
二是强化社会宣讲,实现党员教育全覆盖。坚持校内集中培训和送教下基层培训相结合,开设了基层党员示范培训班,纳入党校(行政学校)进行培训,给基层党组织定制样板。组织开展送课送书下乡活动,重点解决基层组织无师资、无党课、无教材的问题。2018年以来,每年送课达300多场次,赠送党员学习读本书6000余册。全市206个行政村和18个镇街、5个农场、30个社区都留下党校(行政学校)理论工作的足迹,25000余名党员受益,做到了理论宣传无死角,党员教育全覆盖。
三是聚焦科研咨询,发挥新型智库作用。围绕干部教育和理论建设需要,结合东港发展热点重点开展课题研究。先后出版专著3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省级以上立项课题1项。组织教员编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两学一做》《中国精神》等党员干部自学教材和基层党员干部学习辅导丛书,深受基层欢迎。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开展决策咨询研究,形成6篇富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其中《东港县域经济与产业集群》被市委书记批示在市级领导中传阅,《我们距离百强县有多远》等5篇等调研报告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很好的依据,《中华名果——百年东港草莓》一书填补了丹东地区研究草莓产业发展史领域的空白。开展解剖式调研活动,形成的《拼字当头 建设中国最美渔村》一文,不仅宣传了獐岛,激励广大干部创业热情,而且作为科研成果走进了课堂,起到较好反响。
三、加强队伍建设,夯实人才强校基础
一是挖潜内力培养骨干力量。设立党校(行政学校)教师人才项目,申请市委人才专项经费,支持教师进修调研。选派7名教师到乡镇、村、社区挂职;选送 30余人次到中央、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和高校等培训机构进修学习;开设基层党员教育理论师资班,培养理论宣讲骨干。实施精品工程,《信仰的力量》获得丹东地区县级党校(行政学校)教学比赛一等奖、省里二等奖。
二是拓展视野建立动态师资库。坚持“请进来走出去”,邀请党政领导上讲台;选聘政治素质好,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素养较高的基层干部、典型人物作为兼职教师;从省内外校(校)系统、高校中聘请客座教授,建立了80余名兼职教师队伍,仅2019年外聘教师授课达72人次,占比60%以上,有效地缓解了基层党校(行政学校)师资力量薄弱问题。
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距离一流县级党校(行政学校)还有差距。我们一定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提高政治站位,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断开创我市党校(行政学校)建设发展新局面。